在壽險公司主打之下,國內保險市場每兩張新保單中,就有一張是投資型保單,投資型保
單可說是當紅炸子雞。這種保單既可保險又可賺錢,加上可隨時提領資金的靈活運用,還能當
退休金規劃,不管是社會新鮮人或者是中年上班族,都熱情擁抱投資型保單。
可是,投資型保單的糾紛卻不時發生。例如,不少保戶買了投資型保單,以為可以立刻開
始投資,結果卻要等上一年才會投資,讓保戶氣得向消基會和金管會保險局申訴;有的則是被
保險員的「話術」中的「高報酬率」迷得昏頭轉向,最後卻嘗不到「甜頭率」而氣得跳腳。
這些層出不窮的糾紛,一度讓金管會修正「投資型保險資訊揭露應遵循事項」,要求保險
公司必須在商品說明書與簡介中明確揭露。專家指出,主管機關再怎麼修正條文保障保戶權益
,都不如自己小心,否則就會踩到陷阱。
陷阱一︰第一年無法投資
今年二月,保險局接到一位民眾申訴,這位消費者買了投資型保單後,以為自己已經開始
投資了,後來才知道自己在第一年繳的金額中,有八十五%是做為投資型保單的「費用」,這
個費用並不用在投資上,因此投資的金額並不多。
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最近也接到民眾投訴,一位消費者買了投資型保單後,每個月繳了一萬
元,繳了十二萬元後,才發現這十二萬元都只是保費,並沒有花在投資上,這位消費者說:「
我根本不知道投資型保單的第一年,根本沒有開始投資。」
這兩個案例是投資型保單最常出現的糾紛,很多保戶都以過去投資其他保單的經驗來解讀
,以為繳保費的同時,功能就生效;但投資型保單因為有規定的「費用支出」,使得不少投資
型保單的第一年是無法開始投資,或者是投資金額不高。
為了能快速將保戶的錢吸過來,許多保險員在講到這一部分時,並不會特別強調,因為怕
保戶會猶豫;再不然就是講得不清不楚,保戶也聽得迷迷糊糊,有的保戶根本從頭到尾都搞不
懂這項規定,因為傳統型的壽險保單根本不需公布費用。
金管會規定,投資型保單的費用必須透明化,其費用包括了保險成本、保費成本、帳戶管
理費用等,這三項費用在第一年,很多保險公司是不拿出來投資的,因此投資帳戶是零,有的
則只拿出五十%、十五%投資。所以,如果你認為目前的投資市場是個可以進場的好時機,而
買了投資型保單,對不起,今年的你根本享受不到這張保單上任何投資的好處。
宏利人壽經理林燕華表示,投資型保單終究是「保險」的一種,還是要扣繳保費,不少保
險公司的投資型保單,第一年都不做投資,因為要扣除費用,但很多保險員都不細談這一部分
,讓保戶搞不清楚。她建議,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時,一定要向保險員問清楚,第一年是否
完全不投資,而且要搞清楚多久之後,才開始啟動投資功用。
陷阱二:誇大投資報酬率
投資型保單之所以會熱賣,最主要的原因是許多客戶不願意再增加保費來保障自己,卻很
願意多投資賺錢。就是看準這一點,保險員往往都是以高報酬率來吸引客戶的興趣。
中華保險服務協會志工黃玉樹說:「許多保險員都會以這張保單投資的基金的過去高報酬
率,強調未來也會繼續賺錢,讓保戶誤以為投資型保單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工具;事實上,過去
的成功並不能代表未來也能獲利,投資型保單也會賠錢,而且盈虧都是保戶自負。」
這兩年,全球股市除了台灣,多半屬於多頭,所以目前投資型保單賠錢的糾紛還不多,但
是黃玉樹預測:「明年的抱怨申訴案件可能會激增,因為如果明年全球股市空頭市場降臨,投
資型保單的投資組合如果配置不佳,一定會有很多人慘遭套牢。」
台灣最大的壽險公司國泰人壽也對投資型保單保戶發出警語。國泰金控副總經理熊明河在
法人說明會上首度表示,今年第二季開始,國壽希望能將投資型保單「降溫」,希望保險員多
銷售傳統型的壽險保單,因為在日本與美國投資型保單的經驗中,發現股市持續跌勢,投資型
保單會很慘,就算股市翻揚,投資型保單要復原,也需要經過陣痛,才能慢慢恢復,希望保險
員不要過度銷售投資型保單。
有些保險公司也擔心投資型商品,將來會成為保戶的「傷品」。保戶一定要選擇在投資上
具有專業的保險員一起討論,不要保險員配什麼,你就買什麼。ING安泰人壽理財規劃師顏
吉邦說:「保險員往往會拿出公司精選出來可以銷售的三、四十檔基金,有的公司甚至有一百
多檔基金讓客戶選擇搭配。客戶在買投資型保單時,可以先預測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,希望選
擇的基金能夠達到自己想到的報酬率,但有時所選的基金並不一定就能夠讓保戶心想事成,這
時候,你的保險員就有義務和你討論是否要變更投資標的。」
在每張投資型保單上,都有金管會所規定的「平均年投資報酬率九%」的字樣,瑞泰人壽
行銷總監陳明慧表示,很多投資型保單的年報酬率都可以達到十%以上,投資的標的多數是以
股票型基金、債券型基金以及平衡式基金為主,相互搭配,才能在多頭和空頭市場上都穩賺報
酬率;但是有的保戶會將投資型保單當作短線操作,這樣並不恰當,就像投資共同基金一定要
長線投資,才有機會獲利。
陷阱三:未告知可調降額度
投資型保單的費用中,有一個項目是「保險成本」。保險成本是每年都要扣繳,而且隨著
年齡增加,保險成本每年也提高;但有些保險員根本不會告訴保戶可以彈性調降保險額度,將
來減少保險成本的支出。
顏吉邦表示,年輕時要養家活口、責任大,當然希望保額高;到了年老退休後,兒女長大
成人,負擔減輕,重要的已不是保額高,而是自己的「存摺上的資金多」比較實際。但是投資
型保單的保險成本會一年比一年高,是一筆不小的開支,所以保戶等到年紀大時,可以要求調
降保額,這樣保險成本也就會跟著減少,自己的負擔就會減輕。
陷阱四:三年內就解約
保戶買了投資型保單,萬一不滿意保險員,或者不滿意報酬率太低,想要解約的話,要就
早(壯士斷腕),不然就等個三年再說,賭看看可以翻身嗎?可是是用賭的喔。最虧的就是在
那等的人,等到了第一年過後才解約,完全是把錢送給保險公司,自己一無所獲。因為第一年
就要繳一堆費用給保險公司,往往第一年還不能投資,所以根本沒有報酬率可談;第二年、第
三年雖然降低費用,但有的保險公司也還沒有把大多數的資金放在投資上。
陷阱五:不說有十天後悔期
電視購物拿到商品,都會有七到十天的鑑賞期,如果消費者不滿意就可以退還給廠商,不
用付錢,投資型保單也一樣。
陳明慧說:「很多投保人會忽略有十天的後悔期,也就是如果簽約以後,想想不對,要打
退堂鼓,有十天的時間可以讓你猶豫,可以跟保險員說明不想保了,或者是轉換保單。在購買
時,就要跟保險員講好,說自己就算簽名後,也還要再想清楚,再作最後的決定,別忘了維護
自己的權益。」
陷阱六:保險員沒有證照
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時,一定要請保險員出示「投資型保單的證照」,因為金管會規定
,銷售投資型保單的保險員一定要有執照,如果保險員沒有提出證明的話,不能夠在保單上簽
名。
如果你的投資型保單的保險員簽名不是本人的名字,最好換一位保險員,因為投資型保單
是屬於較為複雜的投資商品,如果保險員不具有專業能力,恐怕會讓保戶損失不少。
購買前10個必問
1.銷售人員是否擁有合格證書?
2.保單的設計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?
3.保單的預期報酬率是否符合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?
4.詢問保險規劃師風險規避,或者是風險控管的方法。
5.檢視保險規劃師的專業能力,及對全球各個投資市場的看法。
6.投資標的是否做到全球化布局?
7.可選擇的投資標的中,是否做到股債配置?
8.了解定期定額與單筆投資的分配方式。
9.想要更換投資標的時,如何變更?如何收費?
10.業務員如何做售後服務?例如多久檢視一次保單。
4大主流保單比較
★ 傳統終身壽險型保單
好處∕投保人發生意外,家人有保障。
風險∕年保費較高。
適合投保對象∕幾乎是人人必備的基本保單。
★ 投資型保單
好處∕以低年保費獲得高額保障。
風險∕自負投資盈虧結果。
適合投保對象∕想要累積退休金、積極投資的保戶。
★ 分紅型保單
好處∕每年可以領到固定利率的金額,再加上分紅所得。
風險∕壽險公司投資失利,沒有分紅可領。
適合投保對象∕定存族
★ 年金型保單
好處∕保費期滿後,就算本金領完了,仍可繼續領錢,直到往生。
風險∕當初固定的利率比現在的利率低。
適合投保對象∕完全無法承受任何風險,純粹想存退休金者。